返回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08章 民族资本的兴起(2/ 2)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过了不久,上海、金城等四家银行联合到南通清查账目,正式接管大生旗下各厂。大约一年后,1926年8月24日,张謇被病魔缠身,抑郁而终。

这些惨事,张汉卿从来都是义愤填膺。主权独立是立国之本,工业繁荣是强国之路。他所成立的政|府绝不会容忍这一事件的再次发生。远在人民军进入江苏起,他就已批示中央银行注资500万,使濒临破产的“大生”厂起死回生。

在后来成立的中央各部委中,张謇获张汉卿直接提名为内阁最大的部----工业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正部级)。

另一位受到重用的化学家是范旭东。这位写下中国化学工业史上诸多第一的奇才,值得国人永远记住:

1914年,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化工企业----久大精盐公司(1919年以后改为久大盐业公司),以及中国第一个精盐工厂——久大精盐工厂;

1918年,创立永利制碱公司,在天津塘沽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化学公司碱厂;

1922年8月,从久大精盐分离出了中国第一家专门的化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并把久大、永利两公司给他的酬金用作该社的科研经费。

1926年8月,旗下“红三角”商标的纯碱,第一次进入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并获得金奖;

1935年,“黄海”试炼出中国第一块金属铝样品;

1937年2月5日,中国首座合成氨工厂----永利南京铔厂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硫酸铵产品、中国第一包化学肥料,被誉为“远东第一大厂”…

他是有着诤诤铁骨的民族脊梁:事业刚刚起飞,就经历了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主要厂房皆落入日本人手中,他一手开创的中国化学工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人多次要求与永利合营,范旭东回复:“宁肯为工厂开追悼会,决不与侵略者合作!”他致力于在西南后方开辟新的化学工业基地,支持抗战与国家建设。

所有有才能的爱国者,张汉卿都要设法拢在旗下,使其更好地为国效力。尚在1920年奉军入主天津时,张汉卿就已与范旭东商讨建立化肥生产企业的可能性。在当时,因为种子质量不佳,又缺乏肥料,粮食亩产不过百斤。遇到自然灾害与人祸,当真是饿馁千里。

东北土地肥沃,被喻为“粮仓”,已耕种的近2亿亩耕地不过产出2000万吨粮食,平均亩产只有100斤!张汉卿当然没有袁隆平这位大院士的水平,能培育出杂交水稻。但如果有了化肥,产量翻番不是难事。

而且化肥嘛,最简单的不就是碳酸氢铵吗?初中课本里就有介绍,而且工艺上并没有什么复杂之处。因为后来政局的变化,使张汉卿没有时间来关注化肥的“发明”了,他只是将化肥的原理讲解给范旭东,并注资300万创建了“稼强”化肥厂。

在1922年春天,第一批化肥已经生产出厂,并在唐山农业试验场获得了平均亩产200斤的“高产量”!

到1923年底人民军入政北京时,范旭东正开始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将“稼强”化肥厂开到全国各个城市,形成年产一百万吨的规模----张汉卿直接回复说远远不够!

因为张汉卿的介入,黄奉廷这位便宜老丈人敏感地觉察到了巨大的商机,他亲自找上范旭东,表示中国粮油集团可以代为出资筹建一个规模巨大的化工集团,主打农业生产用的各种肥料。跟着少帅赚得盆满钵满的黄奉廷为表示诚意,直接砸下三千万让他不由得不动心。

人民党政|府先后又在攀枝花、重庆、昆明等地投资建设了大型高炉,利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各省,如四川、云南、贵州、甘肃、新疆、宁夏等地的丰富的不同类型的铁矿资源,变成攀钢、重钢和昆钢等大中型钢铁厂高炉生产的原料基地。

有中国煤炭集团、中国钢铁集团两大拖拉斯在,政|府只要给予政策加以引导,无数的资金、技术、人员会苍蝇逐腥般涌向这些资源丰厚的地域。

当时的工业是以煤矿为主燃料,所以煤产量可以看出工业化程度。蒸气船和铁路是工业时代最重要发明并有加速后续成长性,其成长率象征未来加速潜力。1924年底,钢铁、水泥、煤炭产量均已接近或超过日本。

此一阶段,中国已建成铁路里程是日本的85%,建造中的铁路是日本的1.5倍,规划中的铁路总里程数是日本的4倍。中国现代制造业增长到2.5%,加上现代运输业和商业占4%。经济结构的逐步优化,为中国摆脱弱国地位奠定了物质基础。

比较一下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这三次战争中,国内能否生产出足够的军需品,并把这些军需品及时运送到前线,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1924年尾的破岁之交,平津地区、山西和长三角(主要是上海)地区已经恢复到战前经济水平,使中央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为国家经济、军事建设提供了保证。

而同期的日本因为关东大地震的余痛未了,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因为作为工业中心的东京和横滨的建筑绝大部分被毁,财产损失达100亿日元之巨,使已经处于深度萧条中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

震后,从1923年到1927年,日本政|府向美英等国举借巨额外债,数量高达9.1亿美元。靠借钱和战争中捞取的储备,日本政|府向国内各大财团发放高达13亿日元的救济贷款,这样,日本经济才逐渐摆脱萧条,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

此一阶段两国经济上的此消彼长,使得以奉系为首的人民党在入主北京后能够继续在去年拉平日本财政收入的基础上,以极近一倍半的漂亮业绩再度把东洋人甩在后面。?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